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

全然體現寫實主義的驅魔電影——電影《靈界線》 (Requiem) (2006)

《靈界線》劇照

手持攝影機、跳接蒙太奇、無背景配樂⋯⋯就一個以「驅魔」為主題的故事來說,用紀錄片風格拍攝,甚至可說是向 Dogma 95 靠攏的《靈界線》,胭脂未施的模樣似乎是略嫌太過樸素了。沒有 180 度扭頸轉頭,大口亂吐綠色膽汁的特效,這還算哪門子驅魔電影?姑且不論樹立驅魔電影典範的《大法師》 (The Exorcist) ,好萊塢在前一年上映,取材自同一個真實故事的《驅魔》 (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) ,似乎才是驅魔電影應該要有的樣貌。光看苦主少女貌似不由自主的抽搐囈語,誰知道她是邪靈附身還是癲癇發作啊?

但恰恰是這沒有任何特效加持的寫實感,沒有一絲一毫被具象化的妖魔鬼怪,才是真正深刻的驚悚。《靈界線》根據德國 70 年代的真人真事改編,除了人物姓名與事發地點等等少數細節略有更動以外,情節幾乎是完全原案照搬。現實世界中的主人翁,一位名叫 Anneliese Michel 的年輕女子,自幼患有癲癇症,但是在《大法師》風靡全球的 70 年代,她卻堅信自己的癲癇症其實是邪靈附身的展現,發作也一次比一次厲害。她虔誠的天主教徒父母接受了女兒的看法,神奇的是他們竟然設法說服了教廷,批准了空前絕後的驅魔儀式。篤信天主因而停止服藥的 Anneliese Michel ,最後筋疲力竭,在自家客廳死於肺炎併發症;她的父母以及為她進行驅魔儀式的神父,則被檢察官以過失殺人起訴,引發了一場錯綜複雜的法學爭議。

這個結局晦暗的故事到了導演 Hans-Christian Schmid 手上,並沒有像好萊塢出品那樣往玄異路線發揮,對於主人翁究竟是患病還是當真著了魔,也沒有給出任何暗示,而是本著德國哲學思潮的深厚傳統,一本正經地藉事寓意,探討人際互動以及靈俗價值的歧異衝突。我懷疑編導可能讀了太多的黑格爾,他們設計了好幾套正反合的對立觀點,最明顯的就是主人翁那開明包容,無論她做什麼決定都給她溫情支持的父親,以及有著恐怖的控制慾,一心要把女兒養成在家修女,排除她一切向外探索可能的母親;主人翁在母親眼中,有如一個不順服的異化惡魔,然而她的不順服追根溯源,卻是源自於父親的自由放任。主人翁登門求助的兩位神父,他們大相逕庭的看法跟解方,也有著正反合的辯證味:老神父主張把這視為病症,訴諸醫學治療,相對地傾向於著魔假設,並且著手安排驅魔的,反而是年輕俊秀,讓人想要在告解室跟他犯罪的青年神父。《靈界線》並沒有花工夫去掉科學與神學批判的書袋,而是把敘事重點放在人們在正反辯證之中,猶疑擺盪的精神掙扎;然而無論是信道篤實的父親,剛愎自負的母親,老成持重的老神父,思想開敞的年輕神父,平實暖心的女生朋友,善良體貼的初戀男友,都只能眼睜睜看著主人翁受到煎熬而束手無策。《靈界線》的敘事瀰漫著宿命論的無奈何,彷彿一旦得病/著魔,旁人的關懷都是徒勞,你只能身不由己地任其擺佈。

這種窒鬱為體的歐洲藝術片,很容易讓人看得困頓欲眠,幸好演舞台劇出身的 Sandra Hüller ,她入木三分的角色詮釋,不但吸睛且令人信服。觀眾看著她在枯燥乏味,彩度偏低的大學宿舍裡,使勁渾身解數想要跟體內不著形象的「魔鬼」掙扎,那令人有如現場目擊般的肢體動作,傳神地令人不寒而慄——有那麼好幾回,她讓我想起了《破浪而出》 (Breaking the Waves) 裡的 Emily Watson 。《靈界線》既不是什麼看完令人心曠神怡的夏季強檔娛樂片,拿來充當約會電影也沒有讓你擁攬旁坐異性友人的功能,甚至對於你的人生似乎也無法產生什麼啟示,不過很奇妙的是,你還是會覺得可以看上這麼一遍,而且不覺得這是浪費生命。

(最後修訂日期: 2023.07.21 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