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

一個巴黎,各自表述——電影《巴黎我愛你》 (Paris, je t'aime) (2006)

《巴黎我愛你》劇照

40 幾位明星在 22 位國際大導指導下,譜出 18 段巴黎各區風情⋯⋯每次看到這種一字排開的演編導夢幻豪華陣容,觀眾總是很容易升起不切實際的期待,從而忘記這種大會串式的選集電影,幾乎都會淪為一鍋半生不熟的大雜燴。這些短片大多只是用有頭沒尾,有尾沒頭,甚至於沒頭沒尾的斷簡殘編,向觀眾兜售某種情懷;你幾乎不可能每個故事都買帳,不過好處是無論哪一段多麼沒有你的緣,你都不需要忍受它太久,反正幾分鐘過後銀幕就會自動換上另一檔,因此似乎也沒有必要去對它們的好壞良窳過於認真。觀看選集電影的樂趣,就好比購買一盒什錦巧克力:你儘可以每吃一顆就大發議論,吃到不合意的隨口嫌個兩句,然後期待下一顆會更好,儘管這盒什錦巧克力裡頭有哪些種類,壓根兒就不是你自己挑選的。

《巴黎我愛你》就是這麼一盒五味雜陳的什錦巧克力,不過它並不是漫無章法地隨意拼湊裡頭的巧克力種類,每個短片都各自對應巴黎的某個區份,導演則是依據他們對該區份的印象與感受進行創作。這當然是一種在地觀光的置入性行銷,不過當創作成果與該區份沒有必然的關係時,也可以把這些故事看成是不限場域,會發生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普世性。片中大多數時候講的自然是法語,偶爾夾雜一點其他語言,甚至完全無對話的默片,似乎也在喻示這些情節放諸四海皆然。一段段浮光掠影的極短篇雖然通俗從眾,倒也拼接出一幅泛色的浮世繪,大體而言都具備令人愉悅的可看性,充其量最多是沒能敲響你內心的那個鐘,讓人看不下去的可能性相當低。對這批名導有一定熟悉度的觀眾,則應該不難感受到似曾相識影像風格:杜可風的鏡頭下總是滿滿他情有獨鍾的中國風情,一曲王靖雯的《天空》差點讓人以為是在看港片;就算是從柏林轉戰巴黎, Tom Tykwer 還是要讓 Natalie Portman 爭分奪秒跑起來,鏡頭也免不了要玩一下 32x 快轉。

它想要敲響你內心的哪個鐘呢?那當然是講到巴黎這座浪漫之都,誰都會聯想到的「愛情」。所有的導演切合片名,都選擇由「愛」做為切入點,不過在他們各有千秋的鏡頭下,「愛」這個字有著形形色色的樣貌。我們看到愛情的起始是如何偶然,念念叨叨的單身狗會邂逅路倒美女,名字的諧音也能激發熱情;我們也看到無論是講不通的語言、宗教的隔閡、甚至人鬼殊途,愛情足以跨越任何障礙。愛情難免遇上危機,但是只要是真愛,就連死掉的詩人也會在墓頭顯靈充當和事佬;有時候愛情需要自力救濟,你們不得不去夜店玩著男歡女愛的角色扮演,試圖拾回那份感覺。有的愛情剎那可抵永恆,一杯臨終咖啡道盡千言萬語;有的愛情則是抵不過一只名錶,禁不起吸毒快感的考驗。愛情可以歷久彌新,陪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無怨無悔;愛情也可以交絕不出惡聲,順道把對方的新情人收為乾兒子乾女兒,和樂融融沒毛病。就連泡妞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:亂入的,直言不諱的,大發佛心的,誠實乃上策的,甚至鬼咬鬼一嘴血的。只要談到愛情,人類總是創意無限。(茶)

《巴黎我愛你》雖然是一部跨國製作,不過它本質上依然是一部歐洲電影,很多地方也流露出歐式幽默或氛圍。看到妙齡女子跟紳士老頭大談私密情事,直覺認定這是老少配不倫戀很自然吧,結果是老爸來關切女兒的感情生活順便幫帶孩子;聽著新一代銀幕玉女在朗誦分手宣言,我們壞心地期待「公主與王子從此分道揚鑣」的童話破滅,結果他們只是在彩排對白真失望。有些主題無關男歡女愛,比方說母親在夢境中與亡兒相會,那份略帶魔幻寫實的救贖令人動容;把自個兒的嬰孩送到公托,上班給富家嬰孩唱著一模一樣卻欠缺情感的床邊歌謠,則是反映了這座浪漫為體的城市,並不盡然都是明風齎月的故事。

《巴黎我愛你》的壓軸戲,讓一位來到巴黎上語言學校的美國郵差,用生硬彆腳的初學法語,娓娓道來她的巴黎流水帳。她最後那個「我愛巴黎,巴黎也愛我」的感性宣告,觀眾是否要埋單見仁見智,不過我的感想比較接近前面那個坐在地鐵月台長椅上,看盡巴黎百態的同時莫名挨揍的觀光客:人生就像一盒什錦巧克力,你在吃到下一顆之前,永遠不知道該怎麼評價它。但也許你該做的不是急著給人生刷評價,而是學著去愛上生活。《巴黎我愛你》並沒有讓我愛上巴黎,但我想在每個人的心中,都有屬於他自己,值得他去愛的「巴黎」吧!

(最後修訂日期: 2023.08.07 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