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

我命由我不由天,何況是父母——電影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 (Hanna) (2011)

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劇照

看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,你第一個會想到的大概是:咦,這跟我看過的哪一部電影很像?《蘿拉快跑》 (Lola rennt) 當然是必選,裡面每個人都一副隨時準備拔足狂奔的樣子,讓你一度以為這是 Tom Tykwer 的復刻手筆。《神鬼認證》 (The Bourne Identity) 大概也是少不了的, Saoirse Ronan 打起架來,活脫像是 Jason Bourne 失散多年的妹妹,而那一點也不意外,因為訓練她的就是同一個武術指導團隊。至於要從殺手長男與無邪少女,有時還有娘娘腔壞蛋跑來亂的組合,聯想到《終極追殺令》 (Léon) ,可能就需要一點時間了,不過應該也不用太久。

不管怎麼說,這部電影左看右看,都不像是拍出《傲慢與偏見》 (Pride and Prejudice) 跟《贖罪》 (Atonement) 的 Joe Wright 手筆,尤其是你始終沒有看到穿古裝的 Keira Knightley 典雅亮相。他到底是怎麼從文藝片撈過界,拍了這麼一部有歐洲動作片風格,但又疑似臣服於好萊塢體制之下,讓人一言難盡的怪電影?

其實並沒有。也許 Joe Wright 用一鏡到底的高難度鏡頭,拿來拍 Eric Bana 從火車站走出來,經過幾個盯梢的幹員,不動聲色地走入地下道,收拾掉圍捕他的四名打手,漂亮地巴掉一堆好萊塢的大製作動作片;也許他用紀錄片風格的手持攝影機,拍一個埋伏在四下無人的荒涼公路邊,情感翻騰不已的 Cate Blanchett ,拿著槍走上公路,對著迎面而來的汽車扣扳機,讓你彷彿聞得到現場火與血的味道;也許他完全不畏懼佔畫面過半的大特寫,拍攝 Saoirse Ronan 跟她新交的女生朋友枕邊談心,把溫暖的友情強度放大到令人不安,同樣不是正常文藝片的調性。但是當你穿透這些另類、前衛、詭譎而異常的層層形式之後,你會訝異地發現,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骨子裡不但很文藝,它壓根是一部親子倫理本土劇,只是質感跟境界實在高出太多了。

少女殺手的公路電影?

真的啊,故事發展到中段轉了個彎,大量地用強大的鏡頭語言,訴說 Hanna 從摩洛哥、西班牙到德國,一路上既平淡無奇,又無奇不有的種種點滴,一度讓你以為這其實是部用動作與驚悚元素包裝的公路電影。但是撇開那些不時來「亂入」的壞蛋橋段,以及喧賓奪主的打架場面不談,你有可能會嫌這部公路電影不夠深刻。是啊,能操多種語言,擁有整部百科全書知識的超人 Hanna ,竟然被一間破爛旅社裡的各種家用電器嚇得手足無措,這個對比實在相當強烈;她對於男生求歡的不解風情,以致於對索吻的反應是把人家過肩摔,還不知道該不該放他走,也頗有那麼一點性別權力關係錯置的趣味。但是稍微想一下,你就會發現,對於在這之前與世隔絕,完全透過爸爸 Erik 認識這個世界的 Hanna 來說,這些經歷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必然,她不可能會有其他的反應。太過必然的單線發展,並不是公路電影的精神。

然而只要你換個角度,從她的 Erik 爸爸來看 Hanna 的人生,這個命題立刻就變得十分有意思。 Hanna 只要一上路,這些經歷就是必然的,但是對於 Erik 來說,他卻不必然一定得讓 Hanna 經歷這一切。他對女兒的愛無庸置疑,而愛子女的父母親最常做的一件事,就是為子女決定他們的人生,然後說這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好。 Erik 絕對有正當性這麼做: Hanna 有個很複雜的身世,外面的世界對她充滿敵意,而雖然 Hanna 有著對世界與生俱來的好奇心,但你要她在冰天雪地的森林裡了此一生,她看起來也不像是會很有意見的樣子。既然沒人能夠來這裡找他們麻煩,保持低調地珍惜這份小小的幸福,似乎是很理性的選擇。

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劇照

然而 Erik 卻讓 Hanna 從小接受最嚴格的戰鬥訓練,剝奪她享受同年齡女孩的所有樂趣——那些她人生中交到的第一個朋友,出身平凡英國家庭的少女 Sophie ,所擁有一切屬於Y世代少女的快樂——然後在認定她已經準備好了之後,讓她自己選擇是否要按下那個沒有回頭路的開關,去面對她真正的人生,即使這個人生比起她成長的冰雪森林,更加美麗,也更加殘酷。

「我想要讓你⋯⋯對未來的人生有所準備。」
「你可沒讓我對這有所準備。」

Hanna 說的是她沒有面對真相的心理準備,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心理準備,足堪面對那個真相。她只能選擇接受衝擊,然後努力存活下來,而那個能夠讓她存活下來的本事,正是 Erik 十幾年來把屎把尿,一手拉拔她長大培養出來的。他讓 Hanna 跟一手造就她不幸身世的大魔王 Marissa 對決,既不是為了復仇,也不是想要操控女兒的人生,就只是因為孩子長大了,她有權選擇去過自己的人生。整部戲裡唯一有存在感的男性,卻選擇放棄父權傳統的主導地位,我突然發現我也好想要有個 Erik 爸爸,而且絕不是因為把鬍子剃乾淨的 Eric Bana ,帥得太過犯罪的緣故。

格林親子童話

「為什麼挑現在, Erik ?」
「因為孩子長大了。」

Erik 的心境, Marissa 永遠也不會懂。在 Hanna 聆聽床邊童話的生命裡, Marissa 是個巫婆般的角色,而許多塑造角色性格的小地方,像是她刷牙老是要刷出血來才肯罷手,幹骯髒工作總是戴著手套,既偏執又有潔癖,也很符合巫婆的形象。但是如果你漏看了她燒毀相關檔案時,臉上的落寞神情,如果你將她攔路射殺落跑的 Hanna 「一家三口」時,激動的情緒解讀成亢奮,如果你沒有留意到 Hanna 的祖母挑戰她為何自己不生小孩時,她冷靜的心防幾乎是立刻處於崩潰邊緣的話,你很容易會覺得這個大反派只是有點個人特色而已,而她執意要收拾這個十多年前留下來的爛尾,有點不知所為何來。

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劇照

「你永遠無法佔有她。」這真的是很明顯,但也許是有點殘忍,所以稍微不敢面對的人,就不是那麼容易看得出來:如果說 Erik 是全心想讓女兒體驗自己人生的開明父親,那麼 Marissa 就是一意想要掌控女兒人生路徑的專制母親。她的潔癖跟強迫症,不但用在自己身上,更全面地往 Hanna 身上投射,一手打造量身訂做的屬意孩子,稍不如意就想砍掉重練。有太多的父母其實跟 Marissa 一樣壞,只是表現出來沒有那麼有戲劇性,下手不敢那麼絕決罷了。

「她有長成你想要的模樣嗎?」
「⋯⋯長得更好。」

但是 Marissa 還是要把 Hanna 揪到她面前,讓她馴化成自己想望中的那個樣子——也許「更好」並不是個完美的答案, Marissa 只想要孩子跟她所想的「完全一樣」。 Erik 殺到 Marissa 的房間,槍戰揚起的漫天棉絮,跟即將破門而入的紛飛木屑,簡直像極了對孩子管教方式不同調,吵架吵到要把整個家都掀翻的意象;而 Hanna 躲在床底下,望著在床緣來回踱步的 Marissa 的高跟鞋,難道不是沒能達到母親期望的你我,躲到床底下逃避母親的盛怒,羞慚之心卻多於懼怕,並且偷偷渴望著得到關愛,共通的童年記憶?有一天你終於理解,想要討好這樣的父母徒勞無益,轉身要去體驗屬於你自己的人生時,恐怕你也會換到 Marissa 在 Hanna 背後,氣得幾乎要用尖叫出來的一句「你不准就這樣給我走掉,小女孩!」

好恐怖的現代親子童話啊,這部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。

《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》劇照

這篇心得寫到這裡,其實可以停手了,不過我在想,如果這部電影沒有影像、音樂跟人物的奇妙結合,這個親子關係的相罵本,還會不會這麼令人驚悚。沈靜得令人屏息的北芬蘭 Lapland ,喚起了我那股差點要淡忘的鄉愁;同樣遼闊的景致,換成色彩豐富的摩洛哥沙漠,我跟看慣灰階世界的 Hanna ,一同感受大自然的震撼。 Joe Wright 用了很多別出心裁,充滿象徵的場景,把童話與現實錯綜成為少女的人生旅程,但是他最大膽,可能也是最成功的創意,應該是他找上了電子樂團 The Chemical Brothers ,來為整部電影配樂——他們的音樂很難形容,但就彷彿 Marissa 的皮手套一樣,有點病態卻完完全全地,緊密貼合每一個相對應的場景。有沒有人跟我一樣,離開電影院的時候,不自覺地開始吹起那首娘砲娘砲的口哨歌? :-p

最後呢,如果你是衝著 Cate Blanchett 或是 Eric Bana 來看的話,我想這部電影證明了要把配角演得鮮活,找個氣質沈穩的牢靠演員,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;沒有他們掌握住那麼多角色性格上的小地方,這個劇本真的很容易就會流於一般的動作驚悚片了。但是從今天開始,你還會特別注意 Saoirse Ronan 這個名字——她殺人的時候毫不容情,卻沒有半點殘酷的殺意;轉過頭來,清純的臉龐上掛著一絲愁容或一抹微笑,也許稱不上天真,但「無邪」應當受之無愧。這個高中生年紀的女生,把看似衝突的所有元素,調和得天衣無縫,讓你看得懂卻看不透。該死,她怎麼可以比 Eric Bana 還要帥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