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

優秀值跟集名一起急轉直下——影集《黑鏡》 (Black Mirror) , 3x01 "Nosedive"

Black Mirror, 3x01

所以這就是《黑鏡》被 Netflix 高價買走之後,端出來的第一盤菜。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那個努力想要抄襲英式冷嘲風格,但是一漂過北大西洋就變質成美式熱諷的脈絡——原本陰沉凜然的反烏托邦,成了戲謔喜樂的軟性鬧劇,社會批評的主旨雖然仍在,斧鑿的痕跡卻太過明顯,那麼聲嘶力竭地誇張演出,反而降低了這劇情有可能十分鐘之後就真實上演,令人不寒而慄的現世感。我幾乎是在看完這一集之後,立刻就回頭給我的 Uber Eats 跟網購商家五星評價,絲毫沒有感覺到這樣做有什麼不妥。不然咧?你要給那一頓其實不是那麼熱騰騰的飯菜四星評價,還得傷腦筋要怎麼勾選跳出來的那二三十個選項,認真解釋你為什麼不給滿分,還是為了貨品品相一點點的不盡人意,冒著被商家歇斯底里差評報復的風險?被五星評價系統制約你的交易行為,真的有那麼不好嗎?

把省思的焦點從五星評價系統,轉移到社會階級區隔,應該是我們看待 "Nosedive" 這一則科技寓言,比較有意義的角度。這個拿起手機給所有跟你產生互動的人們打分數的設計,影射的當然是 Peeple 這個前幾年推出,備受爭議的社交 app ,有多麼容易成為社群媒體霸凌的工具;而只要是稍微有一點歐威爾式危機感的,會聯想到的自然是中國近年來試行推動,愈來愈有模有樣的社會信用體系,會不會形成一種把評分低於臨界值的「低端人口」逼死的人擇系統。這兩個都是很值得探討的議題,因為無論是喜歡生活在社群媒體上的人們,抑或想要把評分系統拿來充當統治利器的「老大哥」,似乎都是在不遠的未來,很有可能會實現的趨勢。

然而 "Nosedive" 卻是標準的美式嘲諷劇,「第一次抄襲黑鏡就失手」的標準範例,因為 Rashida Jones 與 Michael Schur 這兩位擅長撰寫情境喜劇的編劇,並未交代這個故事至關重要的核心問題:為什麼這個評分系統鼓勵人們假掰?我們看到這些人們以一副「蓋高尚」的西倫敦人姿態應對進退,絞盡腦汁在 IG 上頭發正能量廢文,言行舉止都彷彿唯恐人家糖尿病沒有復發,但是這樣做真能刷到社會認同嗎?就我的觀察,現實中的人們想要刷社會認同的時候,他們卯起來發的是負能量廢文,因為那才是符合人性演化脈絡的有效方式——這世界上沒有比具有共通的敵人,更能夠讓人無條件站隊抱暖的東西了。就連最容易讓你我一看到就犯頭疼的長輩群組,那裡頭最熱絡的既不是行禮如儀的早安蓮花圖,也不是未經驗證的養生偏方,而是各種義憤填膺,非我族類的陰謀論。你若想要靠「每天來點正能量」來讓大家都喜歡你,那你一定沒有當過班上那個只有老師喜歡你的討厭鬼。

由於這個故事在最核心的設定上無法說服我,建構在這個設定上面的所有推衍,也就跟著全都站不住腳,令人難以入戲。這故事中間安排了一個只有 1.4 分,暢所欲言怡然自得的「人生導師」,鼓勵主人翁放飛自我,但倘若人與人互動是一件那麼單純的事,這個社會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矯揉造作。這故事也沒有讓你看到一個「做自己」的人,除了自爽以外還能夠得到什麼正面的回報。觀眾看著主角一路上汲汲營營於評分卻適得其反,自毀形象鋃鐺入獄,最後隔著牢房窗口跟對面的獄友你一言我一語,痛快淋漓地咒罵對方,這比過去任何一個《黑鏡》的故事結局都來得明亮輕盈,但你我卻不怎麼想要收下這份阿斯巴甜的戲劇淨化。 Bryce Dallas Howard 把這個「為討喜而生」的可悲主角演得活靈活現,但她當年就撐不起 Lars von Trier 難得失手的《命運變奏曲》 (Manderlay) 了,她在閨蜜婚禮罵上十五分鐘的幹拎娘,比起劇力萬鈞的 "Fifteen Million Merits" 也差得遠了。淮橘為枳,東施效顰,新平台的《黑鏡》水平堪憂。(裝腔作勢喝口茶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