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《隨機騙局》在這三部曲中,扮演的只是類似引子的開頭角色,不過就純粹編輯的角度來看,《隨機騙局》也許反而是這三本書裡,最為精闢洗鍊,易讀好懂的一本。作者用一個非常簡單的思想實驗,說明「另類歷史」這個概念:有個窮極無聊的企業大亨突發奇想,提議用一千萬元跟你賭俄羅斯輪盤,你要是扣下裝填有一枚子彈的左輪手槍不死,就可以得到這一千萬元。如果你從 25 歲開始,每年都玩一次這個「一槍致富/一槍致死」的遊戲,你能夠活到 55 歲「樂活退休」的機率微乎其微(我無聊算了一下,大約是 0.4% );但只要玩這個遊戲的人夠多,那麼你可以預期總會出現幾位「三億富翁」,而愚蠢無比的新聞記者(他們跟無條件吹捧富比士五百大富翁的那批新聞記者,剛好完全是同一批)會對他們的高瞻遠矚讚譽有加,而那些個把龍巖靈骨塔位塞爆的骨灰罈則乏人問津。
我們非常習慣於「鑒谷觀今」的思考模式,認為過往績效可作為一定程度的未來參考,卻忽略了那必須建立在我們觀察的那件事情的本質,其隨機性必須要很低的前提。一位外科醫師幾乎不可能光靠手氣就不斷妙手回春,一位廚師光靠機運不斷炒出米其林三星料理也是幾近於不可能,因為這些技能的隨機成分很低;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,隨機性佔其中很大的成分,這時候只要樣本數夠大,總會有那麼幾個靠賽的傢伙出類拔萃。給每隻猴子發放一部打字機,只要你找來的猴子夠多,早晚會有一隻猴子打出一整部的《伊利亞德》 (The Iliad) ,但你願意拿多少錢去賭同樣一隻猴子,下次會打出一整部的《奧德賽》 (The Odyssey) ?
這就是「另類歷史」的邪惡之處。你可以用一個叫做「蒙地卡羅模擬器」的程式,跑出各種另類歷史的可能性,但人類這種強烈受到個人生活經驗影響的物種,只要不是他自個兒經歷的那個歷史,他就很難理解到還有各種沒出現的可能性存在,因此也無法從中學到教訓。你也可以用一個類似「雜誌專訪產生器」的程式,掰出任何一段煞有介事的胡說八道,為那幾位玩俄羅斯輪盤致富的億萬富翁,找出他們常勝不敗的勝利方程式,殊不知他們並不是因為很厲害才會成功,而是因為成功了我們才覺得他們很厲害,而他們之所以會成功,很可能只是因為機運使然。失敗者會說「不以成敗論英雄」,成功者則以為「那是因為我做對」,而當我們覺得前者只是在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時,真相往往是後者才是在為自己的成功找理由。
這個隨機性的騙術有個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名稱,叫做「生存者偏誤」。古老的神祕信騙術,就是以生存者偏誤做為架構建立起來的:騙子在第一個月給一萬個人發送市場預測,其中一半預測市場上漲,另一半預測市場下跌,到了第二個月就只對收到「正確」預測的那一半繼續發送市場預測,同樣是一半預測市場上漲,一半預測市場下跌;以此類推,到了第七個月時,這一萬人裡面就會有 150 個人覺得你預測神準,然後他們就會買進任何你接下來推薦給他們的垃圾。如果你覺得神祕信的騙術太過陽春,你才不會上這個當咧,不妨想想你上一檔買進的股票或基金,是不是都有著十分優異的「過往績效」——它們本質上是同一回事,只是後者被包裝得比較高大上罷了。
Taleb 在《隨機騙局》這本書裡,想要告訴我們的核心要點是:在隨機性影響很大的事情裡,樣本數的多寡非常重要,但是絕大多數的樣本數你卻看不到,也許是因為它們從未有機會呈現出來,也許是因為它們有意無意地自動消失。你可以事後諸葛地為你自己碰上的「另類歷史」歸納出各種解釋,但那很可能只是隨機造就的巧合,下一次事情的發展就會迥然不同,那就是所謂的「黑天鵝」。黑天發生的機率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必須要考慮它發生之後的後果,然後設法在它發生時能夠活下來,甚至反過來從中得利,那就是「反脆弱」。現在我們終於知道這個「不確定性三部曲」的脈絡是怎麼展開的了,希望這有讓 Taleb 的叨絮變得稍微好懂一點。 ^_-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