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10月7日 星期四

有一種匪夷所思叫「猜贏我賺,猜輸你賠」——我讀《不對稱陷阱》 (Skin in the Game: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)

《不對稱陷阱》封面 無論是「無三不成禮」,還是「凡事不過三」, Nassim Taleb 的「不確定性三部曲」,都已經是相當完整,毋需再狗尾續貂的論述:《隨機騙局》 (Fooled by Randomness: The Hidden Role of Chance in Life and in the Markets) 發現人生裡有各種匪夷所思的不確定性,《黑天鵝效應》 (The Black Swan: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) 探討這些不確定性的成因與影響,《反脆弱》 (Antifragile: 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) 則提出因應之道。明明他已經把他想要講的事情都講得差不多了,後面怎麼又跑出這本《不對稱陷阱》?這很多時候是江郎才盡的作家為了餬口,把舊作冷飯熱炒再加油添醋一番,端出來的撈錢之作。不過幸好《不對稱陷阱》並不是這種騙錢的玩意,它的含金量雖然不比前面三本「正傳」來得高,但還是有說出一些新的東西,並沒有對不起你的買書錢。

如果要一語道破《不對稱陷阱》這本書的核心價值,我會這樣說:處理任何黑天鵝問題的中心思想,都在於管理上檔利益與下檔風險,但是作者發現某些人處理黑天鵝問題的方式,卻是讓他自己保有上檔利益,把下檔風險扔給別人去承擔。演化的基本運作機制,在於系統會消除犯蠢的人,能夠活下來的人則讓系統變得比較聰明——三寶開車把自己給撞死,他跟他的愚蠢基因就不會繼續留存下來,這個世界因而變得更為安全一點。這就是這本書原文書名「切膚之痛」的意思,然而到了現代社會,卻有一批人巧妙地消除他們自己的切膚之痛——擬定錯誤政策卻不用謝罪的政府官僚,把公司搞垮卻可以爽領離職金的執行長,收取經理費卻不會跟著你一起賠錢的投資顧問,大放厥詞說錯了卻言論免責的學者專家,叫你冒險開刀自己卻選擇自然療法的醫師。這些人很擅長把話說的高大上,你很容易就會聽信他們畫出來的美麗大餅,但他們只跟你同富貴,從不與你共患難。你只要稍微要求他們有一丁點切膚之痛——在我們這一行叫做「餵他吃下自己端出來的那坨屎」——你就會看到堪比川劇變臉的精彩表演,說有多難看就有多難看。我自己就看過好幾遍呢,百試不爽。

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人們對於領高薪的專業人士,經常會有一股說不出的厭惡感,卻往往不那麼討厭真正的有錢人:人們可以接受不但有真材實料,而且確確實實承擔巨大下檔風險的人因而致富,但不能容忍看起來跟沒有比自己優秀多少的人,透過玩弄系統獲得上檔利益。像是賈伯斯那樣真正的創業家有切膚之痛,他們的財富來自於正和遊戲,他們固然發了大財,但你我也多少跟著有點好處,也就是你手上那支正在看這篇文章的 iPhone 帶給你的便利性。至於那些個左手撰文大肆抨擊創業家財富不成比例地增加,跟受壓迫的勞動階級搞假團結,右手同時毫無窒礙地從政府或大學領取薪資支票,從不挑戰文官體制跟終身職合理性的「白痴知識份子」,他們的財富則來自於零和遊戲——他們沒有下檔風險,意味著其他人沒有上檔利益。「生活就是要承擔一定的風險」,但是那些聰明的讀書人,總能找到把切膚之痛轉嫁到別人身上的辦法。(茶)

作者對於這種上檔利益與下檔風險嚴重不對稱的問題,提供一個非常簡單的經驗法則:不要聽信靠提供別人建議來餬口的人所給的建議,除非他們的建議錯了,自己也會遭殃。這個概念用「不要問理財專員建議你買進什麼,只要看他的投資組合裡有什麼就好」來闡述,道理還算是簡明易懂,但是換到比較複雜的情境,比方說詢問醫生採取哪一種醫療選項比較好,同樣的道理就會變得比較隱晦——醫生可能明知A選項的治療效果長期(比方說十年二十年)來說比較好,但是因為醫師評鑑主要是依據時下最流行的「五年存活率」,他就推薦你選擇短期效果比較穩妥,但是長期來說效果不彰的B選項。這對醫師來說是理所當然的選擇——你選擇效果沒那麼好的醫療選項而沒能活很久,會傷心難過的不是他,但是他推薦你選擇他自己會選擇的醫療選項,承擔了風險結果失敗,卻是他要吃上醫療糾紛官司,不用說也知道他會給你什麼建議。這個叫做「代理人問題」的不對稱陷阱,充斥在生活中的每個層面,隨時等著跳出來婊你。

以「切膚之痛」的概念去思考上檔利益與下檔風險的概念,也可以應用在個人以外的層面。作者舉了一個經營公司的例子,說明為什麼即使把工作都外包出去可以省很多錢,一間公司還是得自己養一些正職員工:外包的接案者跟公司沒有切膚之痛,一旦丟包可以獲得更多的上檔利益,他就會丟包,但是員工卻不會,因為公司的損失也會讓他們蒙受損失。厭惡當接案者必須承擔下檔風險的人,就會選擇當員工,這些喜歡領薪水的人雖然又貴又懶,但是在緊要關頭,他們不會讓你倒閉——你犧牲一些公司的上檔利益「買下」這批員工,買的其實是消除下檔風險的可靠性。這個論述延伸下去,還可以探討一些關於如何操控人,在先秦思想中屬於法家擅場的原理:想要讓一個人不會做出你不想要他做的事,就要讓他有切膚之痛,這通常是透過(一)、讓他蒙受金錢損失(但是對財務獨立的人無效);(二)、讓他的家人蒙受損失(但是對單身的人無效);或是(三)、打擊他身邊比他更脆弱的人(也就是那些「員工」),讓他們去搞他來完成。切膚之痛是那麼地麻煩,難怪有那麼多聰明人想方設法把它們轉嫁到別人身上,連我都開始想這麼做了。(再一杯茶)

這本《不對稱陷阱》的後半篇幅,有一些是先前三部曲已經談過的關鍵概念,加上切膚之痛的觀念再次補充論述。一百個人進賭場會有一個人輸個精光,一個人進賭場賭一百次則他早晚會輸個精光,但是沒有切膚之痛的人會拿那一百個人的例子,鼓勵你進賭場賭一百次。有切膚之痛的人會訴諸最有效的經驗法則,沒有切膚之痛的人會掰出一篇煞有介事的胡說八道,把事情搞得很複雜,然後就可以對一些覺得自己「不是專業」的有錢人進行詐騙。時間是檢驗反脆弱性最有效的作用力,但是一旦少了切膚之痛,時間的過濾機制就不起作用。

不過即使是新瓶裝舊酒,作者還是能夠說出一些新意出來,讓你對於一些原本想不透徹的事情,產生恍然大悟的開竅感。比方說關於宗教所有的獻祭概念(無論是拿自己開刀,或是用三牲代替),其原意都是為了讓人產生切膚之痛,如此他的信仰才能真正地確立起來,而不是淪為一種購買贖罪券,在現代社會轉變成慈善捐款形式的「自以為行善」,消除自己下地獄的下檔風險,卻對於別人是否因此獲得上檔利益漠不關心。我原本以為這本《不對稱陷阱》的主旨,只是在針砭那些個把下檔風險丟給別人承擔的混帳王八蛋,並且教會你如何避免成為承接他們下檔風險的冤大頭,但是行文至此我才領悟到,生活有比這更要緊的事:你非但不應該把自己的下檔風險丟給別人,很多時候你甚至是要主動去承擔下檔風險,只有那樣你才能體驗到真正的生活,而不是過著一種不溫不火的無聊人生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如果評論作者的話,最終都會被對方看到,你就不會這樣寫。
    這也是切膚之痛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咦,我錯過了什麼了嗎?不過我有設迴響通知,所以作者還是有看到。 XD

    多謝指教,我覺得是很好的建議啊~~~以這篇來說(以及所有的開卷類文章),本質上是讀書心得,只是沒有用條列式做筆記,而是整理成類似介紹文的體裁。稱不上書評,所以也沒有著重於要追求大氣或說服力什麼的。我的想法是這樣啦:我再怎麼雕琢也沒有作者精闢,讀者如果有興趣想多了解,直接去看原書就好了,我就講我想說的。 :-p

    至於其他類型的文章,我會留意有沒有這個問題,調整看看會不會比較好。再次感謝指教。(斂衽)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