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6月13日 星期六

影集《X檔案》 (The X-Files) ,電影版 "I Want to Believe"

The X-Files, I Want to Believe

為了鑑定戀童癖神父通靈協尋失蹤幹員是否靠譜, FBI 決定把他們最討厭的前幹員找回來辦案⋯⋯

關於這盤在電視影集完結六年之後,再度端上大銀幕的冷飯,第一個該問的問題是:它的目標受眾究竟是哪些人?乍看之下,《X檔案:我要相信》的劇情不但與陰謀論完全無關,對於幹員們的過去也甚少著墨,比起資訊量極為豐富的前作《X檔案:征服未來》 (The X-Files: Fight the Future) ,進入障礙明顯低得多,應該是拍給新觀眾看的吧。這樣想可就捉錯用神了,編劇大可以寫段前情提要,就像是對於設定很熟的朋友把你拖來入坑,還不厭其煩地在旁解說一樣,讓沒看過影集的新觀眾迅速掌握重點。再說即使新觀眾看完電影大為著迷,電視網上也沒有現播影集給他追了,沒有收視就沒有廣告收益,而你得賣幾套 DVD 才能回收那三千萬美元的電影版製作預算?

這部電影版的目標受眾,當然是長期收看影集的那批老屁股,然而這又帶出另一個問題:打鐵都要趁熱了,為什麼卻選擇在這死忠劇迷都不見得引頸企盼的六年後,端出這盤冷飯熱炒?答案是需要這部電影的並不是劇迷,而是導演與演員,他們離開了 The X-Files 之後的事業,都稱不上星路亨通。 Gillian Anderson 是他們之中混得最好的,然而雖然其演技有受到肯定,多年來卻始終沒能拍出一部大放光彩的名作; David Duchovny 這十年來東撥西弄,甚至不惜犧牲色相,主演鹹濕的《加州靡情》 (Californication) ,但也一直沒個像樣的作品。至於製作人 Chris Carter 嘛,他在 The X-Files 之外的所有作品,幾乎都是以一敗塗地收場。他們都不想被 The X-Files 的框架囿限,然而面對事業青黃不接的窘迫,回頭吃老本似乎也是難以抗拒的操作選擇。

好吧,老本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準備哪一天讓你來吃的,不過他們是怎麼炒這盤冷飯的? Chris Carter 選擇放棄早就做爛的「神話」,算是有點自知之明,但是科學怪人製造縫合怪的「每週一怪」噁心故事,好像也沒好到哪裡去。電影版的製作團隊是電視影集的老班底,不過他們一改上一部電影版壯闊恢宏的氣勢,改把重點放在鋪陳幹員們一路走來的內心戲;這個戲路選擇照說是明智的,內心刻畫的故事往往是影集最受好評的,然而 Chris Carter 跟 Frank Spotnitz 卻是不諳此道。我想觀眾既不想看到半隱退的 Mulder 留個不搭的鬍子,宅在堆滿X檔案資料的小木屋裡擺爛,對於 Scully 執著於要挽救絕症病患的醫者堅持,恐怕也不會有太多興趣。哈囉,末世倒數應該還在持續吧,你們這樣若無其事地混日子這樣對嗎?鴕鳥逃避從來就不是幹員們的心態,這種對角色不夠深刻的描繪,給我們一種說不上來的疏離感。

除了情感疏離之外,幹員們還給觀眾一種違和感。 Mulder 在內心深處依然想要拯救他的妹妹,所以對於任何女性受害者,都有著隱隱約約的移情作用?我記得他在 "Closure" 已經在情感上獲得解脫了,雖然那故事寫得很爛,但正史就是正史,你不能叫角色裝死當沒這回事吧? Scully 又回頭向上帝尋求信仰與力量,同樣給人一種狀態彷彿沒更新的跳針感,她的科學訓練與宗教情懷之間的矛盾,不是在 "Christmas Carol" 就已經獲得調和了嗎,現在這個逃避現實,乞靈於信仰的鄉愿女子,又是怎麼一回事?這故事甚至連 shipper 的粉紅氣流都不知道怎麼賣,這是不是第一次 Scully 親口對 Mulder 說出「我愛你」三個字,我覺得編劇好像也沒有覺得你會很關心,因為 Mulder 跟 Amanda Peet 飾演的幹員(她在故事裡叫什麼名字?那重要嗎?)混在一起的時間還比較久,而且也比較沒有那股頹廢氣。想看到倆口子恩愛親暱的 shipper ,只能從他們同床共枕,蓋棉被純聊天(白描法)的長鏡頭裡,自行編織 fanfic 式的綺夢。

所以這部時隔多年又端出來的電影版,既不是要擴展新觀眾,也沒有要滿足舊觀眾的期待,甚至連收割一波情懷變現可能都談不上,就只是因為這批半紅不紫,高不成低不就的從業人員,需要一個鹹魚翻身的機會。世間很多事情的邏輯都很奇妙,演藝圈似乎尤其多。(茶)

(最後修訂日期: 2024.05.11 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