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

少年股神來來去去,但巴菲特永遠都在——我讀《巴菲特的投資原則》 (Warren Buffett's Ground Rules)

《巴菲特的投資原則》封面

在華倫·巴菲特成為眾所周知的華倫·巴菲特之前,他與最早委託他代為投資的幾名親友,在成立合夥事業之前吃了一頓飯。他拿出了一份合夥協議,裡面列舉出他代為投資的基本原則,並且說這就是他的投資理念。他大略提到了下列幾點:

  1. 他不會對合夥人保證,每年一定會有多少投資報酬。所以合夥人每年提領的錢,倘若超過那一年的投資報酬,那麼他下一年能夠提領的錢就會變少。
  2. 他的投資績效好不好,不是看有沒有賺錢,而是跟股市大盤相比,有沒有比較優秀。有比大盤優秀的話,就算是賠錢都算表現良好;沒有比大盤優秀的話,就算是賺錢也是羞羞臉。
  3. 要評斷投資績效好不好,至少要看三到五年以上。每一年他都有可能績效不如大盤,不過倘若長期下來績效都不如大盤,那就是他很爛。
  4. 他不會預測股市走向或經濟波動。如果合夥人覺得他會或是應該要會,那他們就找錯人投資了。
  5. 雖然他無法保證投資報酬,但他可以保證:
    • 他選擇投資標的,是看資產的價值,而不是資產的受歡迎程度。
    • 他會藉由安全邊際以及分散投資,盡可能降低資本蒙受永久性損失的風險。
    • 他跟他的家人,會把身家全部押在這個合夥事業上。

資本累積,大盤基準,長期績效,不做預測,價值至上,安全邊際,分散投資,利益衝突⋯⋯所有關於委託投資,甚至是投資本身最重要的幾件事,在這份短短的合夥協議裡,幾乎都被巴菲特說完了。那一年是 1956 年,倘若你在那一年把錢交給巴菲特,讓他幫你代操十年,然後隨著他把資金轉移到由他入主的波克夏,到今年 2025 年,這 70 年你會得到 37,856,400% 的總報酬率——不要懷疑,我的千分位逗號沒有打錯。如果這一串數字已經讓你喪失數感的話,這麼說吧: 70 年前你交給巴菲特一萬元不要動, 70 年後他會還你 38 億元。

成為億萬富翁,就是這麼輕鬆,只要你找對值得信任的人。(茶)

這本《巴菲特的投資原則》,是在巴菲特給波克夏的股東撰寫公開信更早以前,他每年甚至每半年就給合夥人寫封信,彙整而成的精華摘要。巴菲特常說波克夏雖然是一間有股東的公司,但他們經營公司以及對待股東的態度,更像是在經營合夥事業,說的就是沿襲自他在合夥事業時代,跟這些他自己認識的親友的互動模式。你可以想見他對於這些「自己人」,講話只會更不藏私,更希望投資人能夠清楚明白他在幹什麼,以及為什麼這樣幹——各位觀眾,這不就是大家夢寐以求,巴菲特手把手傳授投資心法嗎? ^_*

那麼巴菲特究竟傳授了什麼投資心法大祕寶?他首先披露他從導師 Benjamin Graham 那裡學到,投資就是賺取價值與價格之間差額的基本原理,只要你確定自己買到的價值大於價格,就不用在意短期內價格下滑,坐等價格回漲即可。有了比別人稍微好那麼一丁點的投資報酬率之後,只消坐等複利發揮作用即可,但一般人總以為賺大錢的重點是在想辦法把投資報酬率拉高,殊不知活得久遠比聰明更重要。充分理解到複利的力量有多麼強大之後,任何人都能夠利用指數化投資,取得大盤的市場報酬;倘若你想要取得比大盤更優異的報酬,你的標準應該是要跟大盤比較至少三到五年內的績效,時間比這短都沒有太大意義。這幾點是關於投資最重要的事,所以作者 Jeremy Miller 把它們編列在本書的頭幾章;任何投資人只要把這幾件事真正搞個透徹明瞭,他的投資就不會離譜到哪裡去了。

當然啦,投資人不能免俗最感興趣的,自然是巴菲特有什麼創造優異投資績效的獨門絕活。巴菲特在他最早為親友代操資金的合夥時期,確實曾經不藏私地分享他的投資策略:尋找價值被嚴重低估的標的,耐心等待它價格回升,最傳統的買低賣高型投資;計算預期報酬與投資時程,在十拿九穩的情況下看準下注,不賺白不賺的套利型投資;以及買進掌握大量股權之後,以大股東身份迫使擺爛的公司派做事,資產活化釋放價值的控制型投資。這些投資方式說來並不是什麼奧術,不過在本書特闢一個專章,也是巴菲特極少數事後詳細復盤,手把手教你如何完成一次控股投資的案例研究裡,我們可以整理出巴菲特精彩操作的成功要素,然後想想自己是否具備這些條件:務實評估公司各項資產的實際價值,找個高手把這些閒置資產轉換成現金,然後把這些錢重新配置到真正會賺錢的地方。哇,我一項都沒有耶,沒想到我這麼爛。(攤手)

巴菲特一直勸諫我們這些投資小白,把手上的「笨錢」放在指數型基金上,然後老老實實地穩拿市場報酬,坐等複利發揮作用就好。他自個兒卻是不折不扣的主動投資者,因此對於把「笨錢」交付給他代操的合夥事業投資人,他覺得有需要交代一下他那往往有違傳統智慧的投資邏輯。他說雖然分散投資可以適度地減低風險,但看到真正的大好機會就該集中投資,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實並不衝突。他說雖然避稅是提升報酬率的好方法,但是避稅避過了頭,該處分的投資標的當斷不斷,反而會傷害投資效益,得不償失。他說到許多基金管理人能不談就不談,資金規模會妨礙投資報酬率的事實,並且在他開始覺得手上的資金「太多」時,真的拒絕接受新的投資人投入資金。他甚至說到了短期投資績效比他亮眼不少的「少年股神現象」,不但令他困惑不已,而且讓他的投資操作愈來愈困難。

於是巴菲特最後做了一個絕大多數的凡夫俗子,都不會覺得有必要這樣做的決定:把香噴噴的合夥事業收攤,返還他自覺繼續代操下去,績效可能會令人失望的資金。然而即便做出這個決定本身,已經是難能可貴的負責任行為,巴菲特直到最後一刻依然沒有丟包,為不想自己打理投資事務的合夥人推薦接手經理人,為打算自己管理資產配置的合夥人提出良心建議,盡可能做到對所有人都講究一個公平。「有些朋友建議我不要多事,因為倘若結果很好,我不會得到任何好處,但結果不好卻很有可能會有人責怪我。倘若各位跟我只有尋常的商業關係,這樣說起來或許很有道理,但各位對我的信任與支持,使我不能在這件事上撒手不管。」

讀到這裡,我們終於恍然大悟:華倫·巴菲特之所以能夠成為眾所周知的華倫·巴菲特,除了非凡的才智與卓越的性情以外,最重要的是他那無論是在投資圈甚或整個人類社會,都堪稱鳳毛麟角的高尚品格。「如果一個人沒有品格,你會希望他又懶又蠢。」那才是《巴菲特的投資原則》最精髓的部分,或者我們對照原文書名,把中文書名還原成《巴菲特的基本原則》,你就會更清楚地領會到,巴菲特的功成名就,在於他對於這些最要緊的原則,一以貫之,從不妥協——不僅在投資上如此,更是待人處世皆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