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

小家碧玉又何妨——電影《借物少女艾莉緹》(借りぐらしのアリエッティ) (2010)

《借物少女艾莉緹》劇照

如果改編文學作品是吉卜力工作室在二十一世紀新的製作方向的話,我覺得小家碧玉,畫風跟調性很容易讓你想起《心之谷》(耳をすませば)的《借物少女艾莉緹》,是一個比較成功的範本。

宮崎吾郎雖然很努力,但是他改編《地海戰記》(ゲド戦記)毫無疑問是失了手。宮崎駿改編《霍爾的移動城堡》(ハウルの動く城)技巧當然比兒子好得多,但你始終搞不清這個有點宮崎駿又不夠宮崎駿的作品,到底要算是宮崎駿的電影,還是原著的視覺小說。相較之下,《借物少女艾莉緹》則是相當忠實地呈現 Mary Norton 原著《地板下的小矮人》 (The Borrowers) ,那個在日常情境寄寓奇幻元素的氛圍。一個日本男孩入住矗立於如詩如畫鄉野景致中的維多利亞式宅邸,與有著白人臉孔的小小人兒少女,發展出一段似愛非愛,溫暖善意的跨物種情誼,這些照說有些不搭嘎的元素,竟然毫無違和地揉合在一起。這大概也算是吉卜力的魔法吧!(倒杯伯爵茶)

這部作品的導演米林宏昌,是吉卜力工作室繼英年早逝的近藤喜文之後時隔十多年,再次把他們一手養成的動畫師推上導演的位置。他的分鏡技巧也許不如宮崎駿洗鍊熟稔,對於人物神情的捕捉不如高畑勳細膩傳神,但是在工作室裡長年磨練出來的真功夫,完全展現在靜態的作畫筆觸、色彩運用、以及光影對比上頭,處處流露著幾可擬真,鮮活討喜的細節。隨處可見、稀鬆平常的日常用品,在小人國的世界裡成為碩大的存在,這樣的情境我們並不是第一次見到;然而在米林宏昌的畫筆下,鐵釘變成踏階、珠針當作佩劍、郵票充當掛畫、衣夾化為髮夾,這些理所當然的變化呈現在畫面上,卻充滿了微觀世界變換視角的趣味。搭配著從影迷變身配樂師的法國歌手 Cécile Corbel ,那些吉他豎琴叮咚響,輕快柔美的抒情配樂,《借物少女艾莉緹》的主角成長冒險旅途,溫度比起《魔法公主》(もののけ姫)之類格局恢宏的故事宜人許多。

雖說這個作品的整體氛圍是溫暖的,然而只要一把人類放在「他者」這個位置上,你就難免會有要為主角捏一把冷汗的時候。艾莉緹跟隨著父親進行她人生第一次「借物」,從走出家門到抵達現場的過程,雖然拍得新奇有趣,你我卻免不了有種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,大氣不敢喘一下的緊張感——在這個無遮蔽的偌大空間,要是被發現了怎樣辦?當男主角把艾莉緹家的屋頂掀開,二話不說地幫他們「換」了一個精美無比的廚房時,我們明知道他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善意,但光是那個不成比例的巨碩,以及宛如強震來襲般的驚天動地,就足以讓人驚魂未定。不同物種之間的界線,很多時候實在是巨大到難以跨越,而你自以為是的好意與善念,只要分寸拿捏上稍微沒那麼精準,往往就只是給別人徒增困擾。其實豈止是不同物種難以求同,就算是人與人之間,又何嘗不是如此?

不過我想把看完電影的小小感慨停留在這裡。有別於吉卜力過去大多數的作品,《借物少女艾莉緹》是個沒有太多象徵、符號或指涉的怡然小品,它會帶給你一股清新的欣慰,同時也留下幾抹淡淡的惆悵。雖然硬要解構它的文本也不是辦不到(事實上應該還蠻簡單的),但又何必非得要從這個跟艾莉緹一樣小不點的作品裡,榨出什麼意義出來呢?我們有那麼多鑼鼓喧天,嘈雜得要死的兒童電影——誇張的特效,鮮豔的色彩,喧鬧的配樂,飽滿的情緒——何不讓自己在這部有著童話般甜美,卻又不至於淡出鳥來的作品裡,難得輕盈自在地沉澱一回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